近日,正在筹划《工匠精神2》的曹顺妮女士再次到访丰林集团,在与创始人刘一川先生交流探讨之余,曹女士为丰林骨干员工带来了一次生动的演讲:《制造繁荣三部曲“制造—精造—智造”》,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案例让员工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工匠精神”的力量。
演讲内容精选
(一)
我觉得制造—精造—智造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三部曲,《工匠精神》之所以广受好评,恰是迎合了当下社会对工匠精神的呼唤。精造是制造业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和聂圣哲先生的多次探讨,同时受到以下现象的影响,我决定把聂先生的精造理念写成《工匠精神》一书。
一是受当下社会现象的触动。比如去年的毒跑道事件,学校跑道用有毒的垃圾修建,学生每天在这样的跑道上锻炼,不但没有强身健体,反而伤害了身体。我们经常说把孩子当成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但是我们给他们提供的产品却是没有生命保障的。
另外一个现象就是中国乃至世界制造业的衰退。过去三十年我们依靠资源驱动去促进城市发展,但是现在,资源型城市在不断衰退,普遍的表现为产品结构单一、产能过剩、生态环境恶化。比如上海在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曾经是中国的制造中心,但是现在人们还在使用的上海制造产品却屈指可数,现在的上海渐渐转变成了金融中心、贸易中心,第三产业的占比达到70%,制造业的GDP占比却在逐年下滑,并即将低于24%的警戒线。如今,上海提出了“再战工业”的理念,证明了任何的金融、贸易都要依附在实体经济之上,才能发展得更踏实。20世纪50年代,美国是世界制造的中心,拥有全球约40%的制造业,但是到了本世纪初已下降到了20%,制造业在美国也出现了大比例的下滑,这是因为二战后美国把工厂搬到了国外,当制造中心和研发中心长时间分离的之后,研发能力就会出现下滑。与上海的情况不约而同的,川普上台后的竞选口号就是让美国重新强大,让再工业化重新制造美国的繁荣。由此可见制造业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
(二)
聂圣哲先生早在2014年就提出中国精造的理念,即用50年的时间,使得中国变成精造强国,而不是制造大国。聂先生为《工匠精神》作序《捷径是最大的弯路》中提到,中国在过去三十年发展就是走了捷径,曾经1940年代,上海、天津、广州等地中国制造的某些产品的质量已经和世界上老牌工业国家的产品质量不相上下了,最后却因为走了捷径而拉开了差距,使得如今中国制造业即将迈入崩溃的边缘。在中国,精造的反面我们在“3·15”晚会上看到了太多,工厂直接把资源变成了垃圾,而不是产品,因此,我们是时候去告别低价厮杀了,我们买残次品就是鼓励企业去生产残次品。这就是为什么德国不相信“物美价廉”,他们讲究的是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物尽其用和经久耐用的才是好产品。
今天翻看了刘一川先生的文集《实践与思考》,一川先生早在二十年前创业之初就提出了“企业的价值是为社会承担责任”,正是这样的理念让丰林脚踏实地地取得了今天这样的成绩。
(三)
德国和日本之所以是制造强国,是因为他们都以技术立国,并重视职业教育。正如一川先生提出的“丰林最大的优势第一是人,第二是人,第三还是人”,企业做得好不好,还是要靠人,要靠手上功夫严谨、经过专业培训、靠技术去实现价值的人。
德国提出了工业4.0,而标准化就是工业4.0的基础与前提,更是德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2012年底,德国标准化协会已颁布的标准累计达33149个,标准化会带来使用效率的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此外,德国采用“教育双轨制”,即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一样重要,约70%的青少年在中学毕业后会接受双轨制职业教育,并且德国制造业培训在所有的行业培训中占比最多,约35%。而中国的情况却正好相反,约70%-80%的青少年都去接受高等知识教育与培训,培训孩子怎么在考试中拿到高分,而接受职业技能教育的少之又少。针对此现象,2012年博世集团董事长菲润巴赫提出:“对于中国制造业企业,我的第一个建议就是采纳我们的培训制度,去培养那些拥有高技能的蓝领工人。”
聂圣哲提出:要实现中国制造升级,就要先精造,再智造。只有中国精造才能救中国经济。而中国精造不仅仅需要国家政策的调整,还需要培养几千万一流匠人,让匠心和匠魂成为中国根深蒂固的文化。这样,中国精造就不会成为空中楼阁,中国精造之梦就能成为现实,中国制造就能完成向中国精造的转型。只有中国精造思维在各个领域中做到无孔不入,我们的中国制造就可能达到德国制造和日本制造的水准,制造业才能繁荣。
精造就是要“在现场,拼尽全力,持续的改善”,不选择捷径,脚踏实地使明天的自己比今天的自己更好。
通过跟一川先生的谈话,我发现一川先生骨子里就蕴藏着精造的思想,他时常会想,丰林发展了二十年了,二十年的企业身上是不是也有一些惰性,创新力会不会出现不足……正是这样的自省精神,让丰林集团迈着坚定的步伐跃居行业前列,走向世界。
曹顺妮女士是精造自媒体创始人、上海工商职业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创业公社创业导师,代表著作为《工匠精神》。